走向战争 第20章 世界风暴-《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,正如阿尔拉德地“不平衡论”一样,缘于战后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平衡――战后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繁荣,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。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并出现经济停滞,日本经济脆弱而缺乏竞争力,且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。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。国内社会动荡,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,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。

    从技术上看,一战以后地繁荣似乎有着很坚实的基础。汽车、化学、电气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。美国的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多万辆增加三倍,达到平均每六人一辆汽车的水平,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8%。发电量增长一倍以上,各种电机及电器日益普及,电冰箱、洗衣机已成为日常用品。家电产值从1921年的1060美元,增到4.16亿美元。化学工业变得非常庞大。油业发展迅速,汽油产量从1919年0.86亿桶增加到1929年4亿桶。汽车轮胎的需要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。人造丝、化肥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。

    但是,美国造船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,船舶市场主要为英国和德国所占领。制鞋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,产量停滞不前,甚至有所减少。农业也处于长期萧条状态――这一方面缘于欧洲各国为保护本国农业而建立了保护性的关税,另一方面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阿根廷、加拿大将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,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,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。1929年美国出口小麦价值仅为1919年的1/3,1/9。农业的萧条表面上推动了美国农场地现代化。依靠手工劳动的中小农场大量被兼并,许多小农场主沦为雇工或者被迫迁入大城市,这为经济危机期间美国高达百分之五十二的失业率埋下了伏笔。

    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,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。从1924年到1929,20美元增为35亿美元。1926年,70%的汽车是通过?销实现的。更重要的是,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,国际竞争力强劲,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,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。数值由三、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,积累起强大的资本赢余。

    与此相应则是英国经济地停滞,从1924到1929年间,英国工业生产仅增长12%,与美国相差甚远。煤炭、钢铁、纺织等传统工业均深陷困境。虽然汽车、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也很迅速,但是仍不及美国。英国贸易额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,在1921年到1929年期间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亿美元以上。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913的13.9%下降到年的10.8%,26%下降到22%,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,最高年份逆差竟4英。

    贸易逆差越来越高,也使英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。1915年,英国已经以筹措战争经费为由影等征收33.3%的从价税。这种关税直到1924才被工党政府终止,但年保守党政府又重新开征,而且范围有所扩大。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。即在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地定价过高。虽然如此,由于有国际投资利润回流,英国的国际收支还勉强保持平衡。

    法国的情况特别好,他们得到了德国81.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。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,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、喀麦隆、叙利亚、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,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,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.+

    与美、英两国相比,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。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吨增长到1929年地:19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吨。汽车、电力、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,汽车产量从1920年4辆增长到1929年地25万辆|方面保护国内市场,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朗打开国外市场。法国出口猛增,至1923年时,已超过进口5之多。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法郎。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,黄金大量流入法国。1928年以后,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。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%提高到1930时的8%。

    意大利也不错,1925年的工业生产.铁工业、汽车工业都进展迅速,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法国,甚至落后于日本。1929年时,意大利的汽车年产量才达到5v辆。

    德国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,直到

    付出巨额赔款,失去大量工业和运输设施,德国物价财政经济一片混乱。1924年,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,美国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,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步俄国后尘发生革命,故出台了一个“道威斯计划”,给予德国8金马克地贷款。在此计划的鼓励下,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,从1924到1929年,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金马克,美国资本为主,英国资本其次。

    这一时期,由于得到的资本多。而付出的赔款少,德国工业设备得以普遍更新,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。不仅如此,得到外国资本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德国各大垄断工业集团,这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工业地垄断程度。蒂森、克虏伯、西门子、曼奈斯曼、弗利克等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。但是,作为一个国家,德国债台高筑,且需支付大量赔款。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,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难。只要德国出于稳定政局需要,推迟偿还债务。推迟支付赔款,或者在德国的投资利润不能实现,则国际经济循环将立刻中断。

    日本的情形与德国颇为相似。虽然日本是战胜国,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,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的打击。一战刚结束时,英、法、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,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。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,经济一度繁荣。但随后,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,日本货节节败退,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。

    1920年至1921年,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.9%,88.2%,矿业55,55.。16.7%。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82%。下降40.3%,国际收支逆差达3.:.,13亿日元减少到6日元。

    事实上,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。从1920年到1929年,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。农业也未能幸免。3500个丝厂停工,200万蚕农陷入绝境。同时,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,加上国内市场萧条,粮食价格一跌再跌。此后,米麦产量长期停滞。

    1923年9月1日:...毁,财产损失达100日元之巨。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地日本经济雪上加霜。震后,从1923年到1927,债。数量高达9.1亿美元。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,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,这样,日本经济萧条,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。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。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,形成挤兑风潮。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。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、三菱等大银行。

    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,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。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,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,成为引发大萧条地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,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。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,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。更加意味深长的是,它促成了勾消债务、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。从这个角度看,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,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。

    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,作为债务:+|成为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。在此后4间,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美元,降幅高达30%。工商企业倒闭86.500家,工业生产下降55.6%,77.6%,企业利润从100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。危机最严重时,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。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%,15%。农业也惨遭劫难,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,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地113亿美元减少47.4美元。银行系统首当其冲,破产数高达100,占全部银行的49%。黄金外流,存款被挤兑,到1933年3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。失业率高达25%。以后,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“特种萧条”时期。尽管有“新政”等缓和危机的措施,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,一直到下一场战争爆发之后,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。
    第(2/3)页